易出评:工业3.0时代的形成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解析
数字厂商并产业成长十五题(一):工业3:0是怎么来的?
曹和平
第一题 大车间制造内生工业2.0-3.0技术力矩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 微机主导的初级智能生产——— “大车间—流水线—模块化” 生产 ——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 几乎弥漫性地融入了国民经济体系各业各类车间的生产环节当中, 原先由八级工主导的工艺流程逐渐被自动化主导的设定流程替代了。 第三方设计和厂商实验室群落应替代需求而生。
随着 “人-机” 主体的不断优化和第三方中介聚落的出现 (波士顿 128大道、 硅谷、 深圳华强北以及各类专业园区), 原有车间上下道工艺顺序上的成本节约了, 效率也增加了。 现代化厂商的车间和车间、 车间和总部, 甚至总部和总部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量和效能大大增加了。 学者逐渐发现, 这不是当时专家们所标称的自动化或者信息化时代, 而是向一个更新时代业态升级的先兆。 易出评认为,在将要到来的某个适时适位点上,20 世纪的那些超大企业集团,如微软、 戴尔、 甲骨文、 思科、 惠普、 苹果、 施乐、 松下、 日立、 索尼、 三星、 联想、 方正、 紫光、 同方、 用友、 爱国者、 联发科、 台积电、 富士康等, 不管当时多么辉煌, 它们都将成为迈过大车间业态向另一个全新生产业态过渡的献祭台, 只不过有些以凤凰涅槃的方式存活, 有些以恐龙绝世的方式走过而已。
从治理结构上看, 二战后这些横跨世界各大经济体的超大企业集团, 在其内部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科层结构。 它们是一个个引领各自盈利模式巅峰时刻的巨无霸, 但并不是一个个由巨无霸走向常态经营的常青树。 随着 “大车间-长流水线” 生产向 “信息化—短流水线—模块化” 生产过渡,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联网共享经济需要它们表现出具有时代蜕变能力的有机生命体征。 易出评观察到,在 20 世纪的最后 10 年到 21 世纪的最初 10 年, 尤其是第二个 10 年之后,
它们都表现出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不适应, 微软、 苹果和惠普的变形尤其具有工业宏大叙事的典型教学意义。
在 21 世纪初, 一个刺目的观察事实是, 大车间时代的制造经济板块, 沿着上下道工序顺序两两整合完备后, 在给定车间生产的一个个终端派生出了物流采购 ( Logistics and pushing.)、 供应链管理 (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整合信息技术 ( Integrated solution technology) 三个相对独立的业态环节。原来异常繁 复 的 专 业 性 车 间 生 产 的 工 艺 顺 序, 在 厂 商 ERP ( enterprise resource management.) 技术支持下变成了业内常识, 老八级工师傅带徒弟的百年制度 “敷设” 被无形的通用资源管理网络替代了 (ERP, 工业2.0技术)。并且, 上述三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环节加起来, 将车间内成百个甚至成千上万
个生产环节变为一个个不需要人的即时大脑专注的工作黑箱; 不仅车间和车间, 甚至连厂商自己在更大的全球供应链整合中台上, 也变成了与另一个厂商黑箱连接在一起的庞大生产网络网格的 “螺丝钉”, 工业 3.0, 或者说将刚性流程和柔性 (行为) 流程一体化处理的无人车间时代到来了。
(文献来自: 曹和平 童庆禧《制造业全琏数字化转型,2024)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