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拼团:传统店铺命名文化的消失,现代招牌缺乏创意与寓意探讨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当下各类店铺招牌(店名)基本都是直来直去,没有多少讲究(或谓传统文化寓意)。但在上个世纪尤其民国时期,很多店铺都是十分在意这一点的,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请人起名。举几个国人大多知晓的过去店铺的金字招牌:
餐饮行业:全聚德、东来顺、老正兴、松鹤楼、得月楼、稻香村、采芝斋、宴春楼、朱鸿兴 …… 此处仅指北京和江苏部分老店店名,笔者不知道的应该还有太多。
医疗行业:同仁堂、同济医院、仁济医院、湘雅医院 …… 同样举不胜举。
百货行业: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劝业场، 秋林公司 ……
其实,各地皆有,实在数不过来。再看看当下的店招(店名),不是“某某餐馆(饭店)”,就是“某某药房”,或者就是“某某商场(广场)”之类,实在没有多少创意。
易拼团观察到,这种现象的出现,难道就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变得很快?还是思维视野的狭隘?抑或就是国人急功近利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