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出评:因瓜农违约导致宁夏西瓜滞销,行业信任危机加剧
怎么看待因瓜农违约,宁夏西瓜堆积如山,满地都是滞销瓜?
先说下事情怎么回事。
抖音、快手的二三手消息咱就不提了,主要参考“中国新闻周刊”派遣一线记者实地采访后的报道。
1.瓜农有“违约”情况么?的确有。
从实地采访看,其中部分是纸质合同的违约,更多是口头约定后的“坐地起价”。易出评了解到,类似早晨说好了价格,中午打电话就改价,下午又改一次,如果谈崩就干脆别收了。
仅8月4日一天,武哥就遭遇了硒砂瓜价格一天三涨。早上起床时,瓜价从前一天的每斤1.2元涨到1.3元了;等到地里看瓜的时候,农户说得1.4元;到了下午3点,又说得1.5元了。
2.为什么客商被“拿捏”?因为收购商已经支付的成本没法完全取消。易出评发现,这种情况下,在“少赚”和“亏钱”的选择面前,大部分客商都只能就范。行业里管外地来收瓜的叫做“客商”,他们一般是先到瓜地里面去看瓜,觉得品质没问题和瓜农约好价格,然后回去雇车、雇人来运瓜。西瓜这个东西不好运输,除了买瓜的钱,还要在车里搭木架子、提前给装货、卸货的工人部分工钱,否则人家干嘛跟你来呢,当然还有卡车运输的费用。这些成本加起来一辆车也有几千元,所以提前在瓜田里看好了瓜,一般都会付预付款订下来(也有带着人和车到了地方再走访的,但显然这样成本更高,不确定性很大)。易出评认为,瓜农就是看准了客商的这种“预先投入”,所以敢坐地起价、进一步挤压渠道商的利润,你要是不愿意让利,那么就空车回去,不但一分钱赚不到,还要自己贴钱给司机、工人。
3.违约的瓜农不讲信誉、不怕代价吗?从采访看来,易出评推测,瓜农其实不太怕商业违约的眼前法律代价。(长期代价等下再说)有客商报警了,但因为没有伤人,算商业纠纷,让他们自己去法院处理。有客商说不收购了,但村子附近每天都有人新的客商来看瓜,所以易出评看到,瓜农觉得你不买大不了我降点钱卖给别人。前期有这么多人来收购,主要是地方帮助推广宣传,给了收购补贴。还有一些瓜农认为“涨价不算违约,合同就是废纸。”报道中原文:
在苏大姐看来,涨价不算毁约,是因为“这个合同压根就没什么用嘛”。在中国新闻周刊走访中,多名农户在签约后依旧要求涨价时也都给出了类似的解释。苏大姐表示,这份合同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首先是没有体现公平公正,我们两边的违约金标准明显不一样;其次农产品就应该随行就市,瓜涨价了你不应该涨吗?”从结果来看, 易出评观察到, 的确也没有什么客商选择起诉这条路,因为人家是来赚钱的, 遇到这种浑人只能当倒霉, 不会为了一两千块的涨价去打官司, 耽误自己的一年的收购。
总之,
这算是一种村里人朴素的蛮横,看准了外乡人收购的心理,卡住一个自己违约成本低,对方维权成本又很高的关键点,从而坐地起价。在小农经济视角下容易出现局限性,不考虑品牌信誉,只看眼前利益。明年再说明年的,这种现象可能会造成更多问题。
那么,有代价么?
短期对单个瓜农看似是没代价,但实际上当然有。而且已经显现。今年,当地政府为了帮助瓜农在官网上推出了“收购奖励”,鼓励各地的收购商来这里收瓜。或许,也因此给了种植户“错觉”,让他们觉得今年收购商很多,有恃无恐。但易出评建议,在当地名声传开之后后来的收购商可能已经绕着走。这意味着西瓜在地里面保存时间短,再好的结果也只会导致最后烂掉。
短期看,那些无良的瓜农害了其他当地晚卖的同类产品。而长期来看,也白费了当地政府努力想帮猪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苦心,包括技术帮扶等措施,这样一来容易造成辛苦得到成果的发展局面被破坏。
结果如今一下名声就给急功近利的瓜农砸了。明年,很可能大量的不负责任包装将导致担忧没人来购买的问题,当地产出的辛苦希望及技术成效,就这样白白浪费掉。因此,有些人真的扶不上墙,多好的牌都能给打成这样的结局。
关注也说,要持续阅读更多有趣思想。